帮助中心

与虚拟科学家共事:一场超现实的科学会议

作者:海森大数据     时间:2025-07-08 08:27:13

一个星期日清晨,斯坦福大学病理学家托马斯·蒙廷开启了一场颠覆认知的会议。他面对的并非人类同事,而是由大型语言模型驱动的六位AI“科学家”——神经科学家、神经药理学家、药物化学家齐聚虚拟会议室,共同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路径。知识缺口、研究障碍、待验假设……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协作正在代码世界中展开。

这绝非孤例。从斯坦福大学的“Virtual Lab”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“VirSci”,再到谷歌的AI联合科学家,虚拟科研团队正悄然成形。它们不仅彼此争鸣,更能连接互联网、执行代码、调用工具,成为“代理AI”的先锋力量。斯坦福系统允许用户定制首席研究员与评论员阵容;谷歌则预设了创意生成者、批判者、进化者等角色分工。芝加哥大学的里克·史蒂文斯点明其优势:“多代理对话中总有批评者剔除谬误,而偶尔的‘胡言乱语’反而可能激发非常规洞见。”

那么,与AI团队共事究竟体验如何?

斯坦福大学的加里·佩尔茨教授曾委托谷歌AI团队探索肝纤维化药物。AI提出的三种候选药物中,竟有两种在实验室中展现出抑制纤维化的潜力,效果远超佩尔茨自己补充的选项。尽管有同行认为建议缺乏新意,但结果本身耐人寻味。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何塞·佩纳德团队更遭遇戏剧性一幕:AI提出的细菌进化假说彻底颠覆传统认知,却最终被实验证实可行。

然而,虚拟会议室的“人性温度”仍有缺失。生物化学背景的弗朗西斯科·巴里加在使用斯坦福系统设计小鼠模型时,发现AI的方案虽严谨却平庸——缺少那些实验室走廊偶遇时迸发的灵感火花。遗传学家凯瑟琳·布朗斯坦则有意外收获:当AI突然追问她患者研究的下一步方向,这个她本应想到却被忽略的问题,令她深感“谦卑”。这种顿悟瞬间,曾经需要咖啡闲谈或对盆栽发呆才能获得,如今竟由AI触发。

尽管前路漫长,科学家们共识明确:AI不是取代人类,而是拓展可能。佩尔茨的药物筛选、布朗斯坦的思维转向、佩纳德的颠覆性验证……这些案例无不揭示,当人类智慧与虚拟团队的“超现实”协作结合,科学探索的边界正悄然溶解。正如斯坦福团队开发者凯尔·斯文森所展望:AI融入科研构思与实验设计,终将如互联网搜索般自然——一场属于未来的科学协同,已然拉开序幕。

虚拟科学家会议室的大门已然敞开。当人类与代码共享白板,当走廊偶遇的灵感碰撞被算法逻辑点亮,科学探索注定不再相同。

联系我们
咨询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