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青少年用户与聊天机器人建立不健康甚至危险的“关系”,甚至部分人浑然不觉自己正与AI互动,美国心理学会(APA)最新报告敲响了警钟: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当下,为青少年用户设置安全护栏刻不容缓。
报告《人工智能与青少年健康》明确指出,青春期(10-25岁)是漫长而特殊的发展阶段,此时期大脑正处于关键发育期,远非成熟或心理能力的“万无一失”标志。面对AI,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易轻信机器人提供信息的准确性,更难以识别其潜在意图。APA心理学主任普林斯坦博士强调:“AI本身既非善也非恶,但青少年特殊的发展状态需要特殊保护机制,防止他们成为技术剥削、操纵的对象,避免其现实世界关系被侵蚀。”
报告为青少年安全使用AI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数字护栏:
边界意识:AI在模拟人际关系时需设立健康边界,避免青少年陷入不健康“关系”。
隐私防护:设置适合年龄的默认值,严格限制将青少年数据用于商业广告或出售给第三方。
内容过滤:开发者必须建立机制,严防青少年接触有害与不实内容。
教育赋能:将AI素养纳入核心课程,制定国家指南,帮助青少年理解其局限性,同时利用AI辅助学习——如头脑风暴、信息整合等,使关键概念更易理解记忆。
报告警示,AI发展初期若不将青少年安全置于核心考量,恐将重蹈社交媒体发展中的“有害错误”。
这些改变需要各方共同行动:父母、教育者乃至青少年自身可立即调整使用习惯;开发者、政策制定者则需在系统设计层面做出实质变革。
科技发展浪潮奔涌向前,青少年在成长关键期需要的不只是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,更是在数字世界中免于伤害、健康成长的屏障。为AI设青少年“数字护栏”,是技术伦理的底线,亦是守护未来的责任。
当技术巨头在效率的疆域竞速,这份报告提醒我们:在青少年与AI之间,需要一道精心构筑的数字护栏——它既非阻碍创新的牢笼,而是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成长而非侵蚀成长的智慧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