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中心

大语言模型驱动城市规划新范式:人机协同共创未来城市

作者:海森大数据     时间:2025-09-15 08:16:23

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,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正经历深刻挑战。早期以美学和物理空间为核心的艺术设计,以及二战后以系统科学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方法,在当今社会已显得力不从心。规划过程仍以专家为主导,公众参与有限,方案评估多依赖定性、主观且滞后的判断,难以实现科学量化与快速响应。在这一背景下,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语言模型(LLM)的兴起,为城市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。

近日,由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(MIT)、美国东北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跨学科团队,在《自然·计算科学》上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,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大语言模型驱动智能城市规划框架。该框架将AI的强大推理、生成与计算能力与人类规划师的专业经验深度融合,旨在构建以AI为“智能规划助手”的人机协同新范式,推动城市规划迈向高效、创新与响应迅速的新阶段。

这一框架涵盖三大核心环节:概念设计、方案生成与效果评估,形成闭环工作流,充分发挥了大语言模型、视觉大模型(VLM)与智能体(Agent)的协同效能。

在概念设计阶段,大语言模型扮演“跨学科规划顾问”的角色。规划师可通过自然语言输入任务需求与约束条件,LLM凭借其强大的知识整合与逻辑推理能力,融合地理、社会、经济等多领域信息,提出创新概念并生成详细规划文本与初步空间草图,极大提升了方案构思的深度与效率。

在方案生成阶段,视觉大模型作为“视觉设计师”,将文本方案转化为具象的可视化成果。借助经过城市设计数据微调的VLM,规划师仅需通过文本指令即可生成土地利用布局、建筑形态甚至逼真的三维场景,在满足现实约束的同时实现设计意图的精准传达。

最令人瞩目的是效果评估阶段。研究团队引入大语言模型智能体构建“虚拟城市”,模拟不同人口属性(如年龄、职业等)的居民在生成方案中的日常行为,如通勤、设施使用等,进而量化分析交通效率、服务覆盖率、碳排放、社会公平性等多维指标。这种动态仿真为方案优化提供了前瞻性、科学化的决策依据。

为验证该框架的可行性,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。结果显示,大规模LLM在回答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题目时,表现甚至优于排名前10%的人类专家;在纽约与芝加哥社区的模拟测试中,LLM智能体所产生的行为数据与真实居民流动高度吻合,展现出出色的预测与评估能力。

尽管该框架展现出巨大潜力,研究者也指出其仍面临高质量城市数据匮乏、算力需求大、模型可能存在地理与社会偏见等挑战。未来需推动开放数据平台建设、开发轻量化专业模型,并嵌入公平性算法,以推动技术包容、稳健地应用于多样化的城市环境。

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,更在于重新定义了城市规划中“人机关系”。AI并非取代人类,而是将规划师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,使其更专注于创造性设计、价值判断与公众沟通。未来,在LLM助力的协同模式下,城市规划有望真正成为一门响应每一个人需求的科学和艺术,塑造出更高效、宜居且可持续的城市家园。

联系我们
咨询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