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噩梦细菌”在全球范围内肆虐,当传统抗生素研发陷入瓶颈,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。2025年10月3日,《自然》杂志的深度报道揭示:AI已设计出数千种潜在抗生素,并在动物实验中初显成效。然而,在这振奋人心的进展背后,一个关键问题悬而未决:这些智能设计的药物,能否真正跨越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重重障碍,成为抗击耐药危机的有力武器?
危机迫在眉睫
美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报告描绘了一幅严峻图景:2019至2023年间,危险细菌感染率激增69%。被称为“噩梦细菌”的肠杆菌对现有抗生素表现出顽强抵抗力,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。全球每年有110万人因细菌耐药性丧生,这个数字仍在攀升。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学习生物学家César de la Fuente坦言:“传统抗生素发现需要从自然界筛取土壤寻找抗菌化合物,这是个依赖试错的艰苦过程,可能耗费数十年。”在耐药菌进化速度远超新药研发速度的当下,变革研发模式已成当务之急。
AI加速革命
人工智能的介入正在改写抗生素研发的游戏规则。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有害与无害细菌的化合物数据,能够从动物、植物及细菌的蛋白质组中精准识别具有抗菌特性的蛋白质片段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基于与聊天机器人相同原理的生成式AI,不仅能识别已知化合物,还能创造全新的抗菌分子。
de la Fuente团队的成果展示了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:其genAI模型设计了5万种具有抗菌特性的多肽,经筛选合成的46种顶级多肽中,约35种在培养皿中可有效杀灭菌株,且对人类细胞毒性较低。更令人鼓舞的是,其中两种候选物在小鼠模型中成功对抗了致命的鲍曼不动杆菌。从候选物发现到实验室测试,整个流程被压缩至短短两周,相比传统方法的数十年,这无疑是革命性的飞跃。
挑战依然严峻
然而,曙光之下,前路依然布满荆棘。目前,尚无任何AI设计的抗生素进入人体试验阶段,这意味着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人体内仍然是个未知数。
实验室合成成为首道关卡。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师Jim Collins团队发现,部分AI设计的抗生素或因化学性质不稳定难以合成,或因制备步骤过多导致商业化生产变得不切实际。在其研究中,AI预测的数百种抗菌分子最终只有24种被成功制备,凸显了从数字设计到实体化合物之间的巨大鸿沟。
不过,创新者已在寻找突破之道。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家Jon Stokes团队开发的新型genAI模型,能够同步生成抗生素结构及合成配方,通过组合小型化学片段构建更易实现的结构,将实验室合成成功率提升至约85%。同时,AI在理解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价值。Stokes团队开发的模型仅用100秒就能预测新型抗生素的细胞内作用机制,而实验室验证这一预测却花了约六个月时间。
未来之路
人工智能在抗生素研发领域的应用正从辅助工具向创新引擎转变。它不仅在加速候选物的发现,更在重塑我们对药物设计的理解方式。然而,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,AI设计的分子距离成为拯救生命的药物还有漫长路程。
随着全球耐药危机持续加剧,跨学科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计算机科学家、生物学家、化学家和临床医生需要紧密协作,共同攻克从算法优化到临床转化的各个环节。AI提供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,但能否将其转化为真正的医疗突破,仍需科学界的集体智慧和持续努力。
在人类与细菌的永恒军备竞赛中,人工智能或许正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。尽管前路挑战重重,但这些由代码孕育的抗生素候选物,已经为抗击耐药感染带来了最明亮的希望曙光。未来几年,随着更多候选物步入临床前研究和人体试验,我们或将见证医学史上又一个革命性时刻的诞生。
 
         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南昌大街48号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南昌大街48号
                    
